
什么是沙苑子?
在唐代屬貢品的沙苑子用處繁多,具有抗炎、抑制癌細胞生長、降脂、降壓、保肝等功能,藥用價值頗高。中醫師說,沙苑子屬豆科植物扁莖黃耆的種子,有補腎澀精、明目補肝的作用。沙苑子也可補血但降血壓,高血壓患者可適量服用沙苑子。腰痛造成視物昏花或虛不受補時,沙苑子也可派上用場。
凡屬豆科植物的藥材,專用來補腎澀精,例如著名方劑“金鎖固精丸”的主要配伍就有沙苑子。
沙苑子的原植物像白蒺藜,故稱“沙苑蒺藜”或“潼蒺藜”,並有許多品種。正品名稱是“潼沙苑”,又稱“關沙苑”,為扁莖黃耆的種子,外形比較圓,顏色黑色,含有豐富的營養,尤其是含有人體7種必要氨基酸。次品稱“外沙苑”,是華黃耆的種子,外形較長,顏色比較鮮艷,價格也較便宜。
味甘美微鹹含蛋白質
沙苑子可減少高膽固醇、三甘油脂和血壓,身價自然節節上升。人體的三甘油脂過高,會造成視力朦朧。視力不佳者可用沙苑子、茺藯子和青葙子研成末服用,可清肝明目。肝開竅於目,如果肝氣虛或肝血虛,都會造成視力不佳或眼睛朦朧。
沙苑子可減少高膽固醇、三甘油脂和血壓,身價自然節節上升。人體的三甘油脂過高,會造成視力朦朧。視力不佳者可用沙苑子、茺藯子和青葙子研成末服用,可清肝明目。肝開竅於目,如果肝氣虛或肝血虛,都會造成視力不佳或眼睛朦朧。
沙苑子屬豆科植物扁莖黃耆的種子,含有蛋白質,加上味道甘美,微鹹,用做食療也很適宜,生吃則可嚐到像豆腥的味道。而黃耆類植物的果子是莢果,凡是莢果皆有補腎之效。
豆類植物的葉子多數沒有奇數,但扁莖黃耆植物的葉子是奇數羽狀復葉,即葉子一對對地生長,葉序尖端單獨一葉。從中藥學來說,有奇數羽狀復葉的植物通常有補陽的作用,而黃色的花也有補脾的功效。根本來說,沙苑子味甘甜,可補肝、腎、脾,藥用價值很高。
不宜沖泡須煮逾1小時
從中藥學來說,“諸根皆升,諸子皆降”,即根部類藥有提升之功,例如吃黃耆會提升血壓,增強氣血。種子藥有降下的作用,比如吃沙苑子可補血但降血壓,高血壓患者可適量服用沙苑子,有助降低血壓。
沙苑子質地堅硬,不宜沖泡,不然含有的蛋白質不會熟,就沒有藥效。一般上,沙苑子一定要煮,煮逾1個小時才行,故也適合煲湯食用。
沙苑子品種繁多,有不少偽品。臨床上,沙苑子藥用,醫師開的處方必須寫明是“關沙苑”,若寫的是“沙苑子”,可能會有貨不對辦的問題,故要多加留意。
補腎不燥熱
營養豐富美容佳品
病人無論是年輕或老年,若補脾後仍脾虛,多為腎氣衰弱的問題,證明病得很嚴重,五臟都受損。這種情況就要五臟一起補,不然徒勞無功。沙苑子在治療這方面有一定的療效,可補肝、腎和脾。
病人無論是年輕或老年,若補脾後仍脾虛,多為腎氣衰弱的問題,證明病得很嚴重,五臟都受損。這種情況就要五臟一起補,不然徒勞無功。沙苑子在治療這方面有一定的療效,可補肝、腎和脾。
沙苑子可明目降火,補腎但不燥熱,因為子類藥有油份,起滋潤作用,不會引起便秘等症狀。沙苑子也是美容佳品,含豐富營養。
“胃為腎之關”,“關”主要是水液出入的關口,胃氣虛弱,胃口不開將會引起二便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等問題。因此,補脾就能強腎。相反的,補腎亦能健脾,所謂“補脾不如補腎”。但是,如果脾氣太盛,可用酸斂和脾,如酸柑或桔子水等。
分內傷外傷
腰痛亦受胃痛影響
腰痛分“外傷性”與“內傷性”,前者一般是提重物姿勢不當扭到腰或打到所致,後者則是五臟有問題如腎氣虛。外傷性的腰痛還要看是否傷到筋骨,沒有的話,情況還好,傷到筋骨就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。腎虛造成的腰痛才會用到補腎藥。
腰痛分“外傷性”與“內傷性”,前者一般是提重物姿勢不當扭到腰或打到所致,後者則是五臟有問題如腎氣虛。外傷性的腰痛還要看是否傷到筋骨,沒有的話,情況還好,傷到筋骨就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。腎虛造成的腰痛才會用到補腎藥。
內傷性腰痛就要調理五臟六腑,例如胃痛會痛到腰部後面,為胃神經反射而演變成腰痛,那就要胃、腰一起治療 ,臨床上常用“杜仲固腰丸”或“附桂理中丸”調理。
濕熱也會造成腰痛,就是腸胃的濕熱太嚴重所致,可用‘大秦艽湯’加‘平胃散’調理。
腰痛原因多
求診勿妄用補腎藥
腰痛不一定和腎氣虛有關,故病人不要妄用補腎藥,應求診查出病因。當腰痛牽連到視物昏花或虛不受補時,沙苑子就派上用場。
腰痛不一定和腎氣虛有關,故病人不要妄用補腎藥,應求診查出病因。當腰痛牽連到視物昏花或虛不受補時,沙苑子就派上用場。
腰痛也可能與高膽固醇有關,因為高膽固醇會轉移至筋骨,引起腰痛。肝虛亦會引發腰痛,以女性居多,尤其是月事期間會特別痛或因月事失血或缺血有關連。
如果女性在月事期間腰痛,可視情況服用湯劑改善,例如隱隱作痛時服用十全大補湯,很痛就用溫經湯。
如果女性在月事期間腰痛,可視情況服用湯劑改善,例如隱隱作痛時服用十全大補湯,很痛就用溫經湯。
沙苑子檔案別名:潼蒺藜、沙苑蒺藜等
來源:豆科植物扁莖黃耆的種子
性味:性溫,味甘歸經:歸腎、肝經
禁忌:體質壯實者不宜
中醫師林玉成
光明日报

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